跳到主要内容

原语策略

原语策略是策引搞的一套基于组件搭建的策略系统。你可以像搭积木一样,用各种指标和信号组件来构建自己的交易策略。

怎么工作的

基本思路

  1. 选择指标:比如均线、RSI、MACD等技术指标
  2. 设置条件:比如"价格大于均线"、"RSI小于30"
  3. 组合逻辑:用AND、OR等逻辑把条件组合起来
  4. 生成信号:最终产生买入或卖出信号

组件类型

  • 指标组件:计算各种技术指标(SMA、RSI、MACD等)
  • 信号组件:生成比较和判断(大于、小于、交叉等)
  • 逻辑组件:组合多个条件(AND、OR、NOT等)

为什么有用

1. 灵活性高

  • 想怎么组合就怎么组合
  • 不受固定策略框架限制
  • 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判断逻辑

2. 逻辑透明

  • 每个组件的功能都很清楚
  • 策略逻辑一目了然
  • 容易调试和优化

3. 门槛适中

  • 不需要会编程
  • 但需要懂一些技术分析
  • 适合有想法的投资者

适合做什么

技术指标组合

擅长的场景

  • 多个技术指标的复杂组合
  • "当A指标满足条件且B指标也满足时"这类逻辑
  • 单个股票的精细化买卖判断

典型例子

  • MACD金叉且RSI不超买时买入
  • 价格突破布林带上轨且成交量放大时买入
  • 三条均线多头排列且MACD在零轴上方时买入

复杂条件判断

适合的逻辑

  • 多重条件的AND、OR组合
  • 基于当前数据点的判断
  • 不需要记忆历史的策略

不适合做什么

跨股票比较

不能实现

  • "买入涨幅最大的3只股票"
  • "在我的股票池中选择最强势的"
  • 需要比较多只股票的策略

历史状态记忆

不能实现

  • "如果这是本月第三次金叉则买入"
  • "连续上涨5天后卖出"
  • 需要记住历史事件的策略

复杂形态识别

不能实现

  • 头肩顶、双底等图表形态
  • 复杂的K线组合形态
  • 需要模式识别的策略

常见陷阱

1. 等待完美风暴

错误做法:要求多个瞬时信号同时出现

  • MACD金叉 + 均线金叉 + RSI突破同时发生
  • 这种概率极小,可能永远等不到

正确做法:用持续性信号替代瞬时信号

  • MACD在零轴上方 + 价格在均线上方 + RSI适中

2. 过度复杂化

错误做法:堆砌太多条件

  • 要求10个条件同时满足
  • 条件越多,触发概率越小

正确做法:抓住核心逻辑

  • 选择2-3个关键条件
  • 保持策略简单有效

3. 逻辑矛盾

错误做法:设置互相冲突的条件

  • 要求RSI既要小于30又要大于70
  • 逻辑上不可能同时满足

设计建议

1. 分层设计

推荐方法

  • 第一层:大环境条件(趋势方向等)
  • 第二层:入场触发条件(具体信号)
  • 避免把所有条件平铺

2. 使用状态信号

更可靠

  • 用"MACD在零轴上方"而不是"MACD金叉"
  • 用"价格在均线上方"而不是"均线向上穿越"
  • 状态信号更持久,组合概率更高

3. 测试和迭代

验证策略

  • 先用简单逻辑测试
  • 逐步增加复杂度
  • 通过回测验证效果

学习资源

详细教程

想深入学习原语策略,可以查看:

组件参考

在策引平台使用

创建原语策略

  1. 选择原语策略作为策略类型
  2. 使用在线编辑器设计策略逻辑
  3. 配置各个组件的参数
  4. 进行回测验证效果

推荐起点

新手建议

  • 从简单的双指标组合开始
  • 先理解各个组件的作用
  • 逐步尝试更复杂的逻辑
  • 多看示例策略

总结

原语策略是策引的特色功能:

主要优势

  • 高度灵活,想法可以自由实现
  • 逻辑透明,每个环节都清楚
  • 组件化设计,便于测试和调试
  • 不需要编程,但能实现复杂逻辑

适合人群

  • 有技术分析基础的投资者
  • 有自己投资想法的人
  • 不满足于固定策略的用户
  • 想要深度定制的投资者

成功要点

  • 理解各个组件的作用
  • 避免过度复杂化
  • 多做回测验证
  • 从简单开始逐步优化

局限性

  • 只适合基于OHLC的技术策略
  • 不能跨股票比较
  • 不能记忆历史状态
  • 不适合过于复杂的形态识别

开始使用:访问原语编辑器开始构建你的第一个原语策略,或查看详细教程深入学习。